查看原文
其他

书院为何重视习劳?身心一体,知行合一:习劳乃儒学教育的根本

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号称文明的人,最懒惰的不是头脑,而是身体。我们每当做一件事,都会埋怨好累好辛苦,不愿意让身体动起来。儒家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人的心很重要,可以心安宁静,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参与进去,你是没有办法达到心安宁静喜悦的效果的,最终你也不能达到“仁”之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让自己身体参与进来,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而身体的参与,才会真正改变心灵。

——杨庆亮老师



书院教育为何要重视习劳的教育?


主讲人:杨庆亮老师  冯哲院长


上期连接杨庆亮老师精彩课程:何为学习?学习的方法与意义在哪里?



儒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学问


杨庆亮老师:领悟儒学真义,我们就需要时时刻刻能够在生活中抓到可以掌握的地方,而不是仅仅依靠头脑以思考的方式去学习,这个跟儒学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儒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不如说是一种实践的学问。


所以,体会儒学,必须回到生活里面,回到你能够掌握到的部分,去学习,如此,生活才会改变,生命的意义才会有所提升。那么,话说回来,我干嘛要去体会和学习“仁”呢?我为什么要去学习儒学呢?这个学习的指标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你那个千金难买的喜悦。喜悦从何而得?其实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的,你只有才持续性的学习与昂扬的精神当中,才会体悟到生命的喜悦。



人有时候会很矛盾。今天,你因懒散而很随便,你会后悔;你因学习而很辛苦,你会喜悦。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很辛苦,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也会离开。在他成长过程中,你无微不至地照顾,那么,老天爷是如何让他报答你呢?老天爷会让你爱这个孩子,因为只有当你爱这个孩子,你才会在养育他的过程中产生喜悦。这就是最好的报偿。所以,老天爷是如何赏赐你的辛苦努力的工作呢?无外乎让你觉得你这一生拥有喜悦,让你自己觉得你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很多人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先讲一个历史故事,当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的时候,他被判决死刑。在当时,死刑可以用两种方式取代,一种是赎金,一种是宫刑。大部分人都会无视两种方式而选择死刑。赎金高到一般人无法承受,而宫刑所带来的侮辱甚至比死去更为厉害。受了宫刑的人,将会被逐出家族,改姓埋名;他会被人当做不祥之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嫌弃和躲避;两种情况叠加起来,生不如死。司马迁作为一个士大夫,竟然选择了宫刑!因为,他还有未竟之事业,那就是撰写《史记》。



他写完《史记》之后便消失了,也许是自杀了。他是为了《史记》而生,为了《史记》而死。他写《史记》的报偿是什么?写作的意义在哪里?他的墓地在陕西,一堆黄土,一棵古柏,靠着黄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东西了。他写《史记》,就是想要这个代价吗?他死后,别人会歌颂他,称他为第一史家,但是他都死了,还要那些做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完成了一件他想做的事,令他感到喜悦和心安的事情。这就够了。


所以,你会觉得,人生的意义原来就是自己觉得自己的一生“够了”,就在于自己的那一份心安理得。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说,你一日辛苦,则你会一夜安眠,你事事辛苦,你则会得到临终前的最后安眠。人生就是这样子,求取自己内心的心安。所以,人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以昂扬的精神,不断地学习,时时刻刻让自己生命过的有意义,这才是儒学。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夫子为什么要列出这个顺序来?因为他想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无外乎到了最后还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的努力,到了最后,得到了心安。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夫子为何能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家里还要“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因为他还有余力,他就要献出最后一份力。与其说他是为了后代,不如说他是为了让自己生命得到心安。


从夫子的一生来思考,儒学很悲壮吗?说悲壮可能太严肃了。不过的确是在悲壮中生出了喜悦与宁静。孔子的一生没有享乐,而是走向悲壮。


人求的是什么?玄奘说,人生所求,不过一个笑而已。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份心安而已。为了这份心安,玄奘他用尽了全力。


身心一体:习劳修身,才能致于“仁”



杨庆亮老师:由此我们联系到书院的教育。我们为什么那么强调习劳?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先举个例子,我曾经看到有一个长官视察,两个人去迎接长官,车子停下来,一个人马上健步如飞跑上去为长官开门,并敏捷地用手为长官挡住头部以免碰到车子边缘。另外一个慢步走过去看着长官鞠躬。这两个差别在哪里?第一个,是一种身体的敏捷。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号称文明的人,最懒惰的不是头脑,而是身体。我们每当做一件事,都会埋怨好累好辛苦,不愿意让身体动起来。儒家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人的心很重要,可以心安宁静,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参与进去,你是没有办法达到心安宁静喜悦的效果的,最终你也不能达到“仁”之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让自己身体参与进来,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而身体的参与,才会真正改变心灵。


我内心很喜悦,但是我只是思考,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我出一个手势,动一动表情,整个喜悦就油然而呈现出来了。我内心很恭敬,而对人的恭敬还必须透过我的身体,比如拱手、鞠躬来表达。对人的敬意,不是因为我知道,不是因为别人告诉我需要怎样,而是我的身体自然呈现出恭敬地动作。我要表现肃立,我的身体立刻就整肃起来,腰杆挺立,表情严肃,我的内心也因此立刻而改变。



儒学告诉我们,能够改变内心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你的身体。只有你鞠躬了,才代表者你的敬意,如果你的身体表现得敷衍,说明你内心的敬意就不够。你的内心,最终因为你的身体的表达而获得改变。我们所理解的儒学价值是什么?心要灵活,要没有抱怨,要诚恳,要能够承受各种心理压力,而最后我们还需要依靠我们的身体来帮助内心去养成刚才所列举的德行或者品质。这就是对自己的锻炼,这就是知行合一,乃儒学之宝。


想想看,当你匍匐在地上擦地的时候,你难道不是很谦卑吗?你自称很谦卑,但是连擦地都举得不愿意,那你的谦卑是不算数的。当你俯身擦地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桌底这么脏,而以前却没有发现。于是你知道什么叫做观察入微,什么叫做反躬自省。这一切,都是你趴下去做起来了的时候才会体悟到的。当你把全部的灰尘都擦干净了,起身挺立,你自然会感觉到轻松、愉悦、心安。


这就是习劳。全身心地去学习,去实践,在身体的行动中养成劳谦之德。


我们去看王阳明,去看朱熹,他们对后生的嘱咐,一定是要早起,要习劳。其实,人都是有懒惰的潜质的,不去以昂扬的心态,不断地学习让身体行动起来,就会很快滑向散漫、无感的状态。所以,儒学的先贤们已经告诉了我们,只有在辛苦劳动中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只有在在全力以赴之后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总归一句话,只有身体全然地参与了,才能帮助内心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六艺的礼乐射御,都涉及到了我们身体的活动。礼,很多人认为,我内心有敬意不就可以了吗?但是,如果各位真正全身心参与了一次祭孔典礼,你才会发现,只有你通过行走,通过行礼,通过深度的鞠躬,通过如此种种身体的表达,你的内心的敬意才会油然而生。我想,表达敬意,应该没有其他方法了。


所以,我们会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在动作当中的体会。这就是儒学,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动作上,在身心一体的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的智慧。我们都想拥有智慧,拥有爱心,拥有节俭的美德,拥有细密的做事习惯,然而,这些都不是依靠理论思考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实践,通过不断修炼才能实现。这些美德和习惯,如同果实,只有你在扎实的学习功夫当中才能自自然然地养成。所以,德行之教育,本质上不是靠语言来不断地申述这些教育的要素,而是需要言传身教来让小朋友在老师们的境教场域中自然获得。小朋友的生命是鲜活的,如初生之苗,通过老师们的德行之滋养,他的生命就会不断地长出各种美德与习惯,从而渐渐丰满。这才是教育。



习劳恰恰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本质




冯哲院长:听了杨老师的课,我认为其实我也是在学习当中。我们书院这周在倡导习劳。今天,杨老师做了一个如此深刻的阐述,对我很有启发。杨老师一开始讲到,我们掌握儒学的线索是什么。我当时想到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想到通过身边的衣食住行,视听言动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的关注上。杨老师讲到学习,我觉得这个更为精准。以前我也说过,习劳其实是可以累积德行的,通过习劳可以让我们最终获得心灵上的改变。心灵上的改变,最终获得刚才杨老师所讲的心灵上的美德。通过杨老师的课程,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发现:儒学的“学习”跟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读经典,经典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说明书。我们动过读经典可以了解圣贤的教诲,但是我们只读,未必就能掌握经典的义理。我们拿到一种药的说明书,我们都能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是真正感受药的滋味,对疾病的作用,只有吃下去才能体会到。也就是说,我们读书,文字上的认知,跟实际的感受还不是一回事。杨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更为实际的感受。



杨老师特别点到了习劳这个课题,其实,习劳就是儒学的特质。我们如何学儒学,那就是通过身体的全然投入。这与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是非常一致的。学习儒学,你只有身体切实投入当中,才能获得实感,掌握经典的内在义理。这才是深刻的懂得,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层面。


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以把握,如果没能贯彻好,我们让小孩子通过身体去学习,似乎会给他们一种印象,那就是在学习之外又增加了更多的要求。如果未能做得好,会让孩子们变得勉强,甚至会让他们感觉到是一种惩罚。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时代,教育行为,想要让习劳教育纳入其中,是多么的困难。老师和家长就要有新的认知,要认识到,这恰恰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生生之谓仁,让自己动起来,切莫懈怠



本次课,中间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讲到,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喜欢上自己。如果大家每天做了很多事情,做的很完整,到了晚上就会感到满足和愉悦。比如,我们用餐的时候,发现之前的时间什么都没有做,会油然升起一种惭愧。我发现,人获得愉悦,获得满足,其实很容易。那就是多做事情,让自己勤劳起来,就很容易获得喜悦。



这个在儒学角度,是一种和好的功夫修炼之法;从教育上说,也可以成为我们老师们的教法。我们要让自己变得非常喜欢习劳,让自己勤奋起来,甚至很辛苦,最后沉潜为一种沉甸甸的收获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极大地满足感自然而生。所谓我们会发现,散漫不会让自己获得幸福,懒惰也不会让自己变得崇高,而恰恰是自己的暗暗用功,尽己之性,而后获得幸福与崇高。一个尽心尽力的人,他的幸福指数才是最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乐此不疲,乐以忘忧。一个愿意做事的人哪里会有愁苦可言,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是怎么能感觉到累呢。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千万不要动辄讲自己有多累。整天做一点事就喊苦喊累的人,说明他的心已经老了。而专注于做事,忘掉苦和累,甚至于忘掉饥饿,这才叫儒家所说的练功。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透由儒学,进行一场自我修炼的话,那么他确实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让自己懈怠,或者让自己清闲、颓废,变得无事可做。所以,我们要善于常常提醒自己,照察内心,是不是又掉进清闲颓废懈怠的状态里了。杨老师说,一个儒者,他的生命应该是昂扬向上的,因为昂扬,所以他的心是宽阔的,灵活的,丰沛的。



杨老师说,要让自己喜欢自己。如何才能做到?这太不容易了。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个人想让自己满意,这个太困难了。但是通过今天的课,你会发现,原来让自己满意,让自己喜欢自己,是有方法可循的。那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让自己的内心一直是昂扬向上的,身心的状态是合一的,生生不息的,不至于常常掉进懈怠的状态里边。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内心对这个世界无感,不要让自己找不到方向而陷入不知所措、无所事事的境地。生生之谓仁,精神上昂扬向上,生命成长的状态生生不息,这才是仁的体现。


这是我的一些体会,感谢杨老师!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在海淀区温泉体育中心隆重举办!


四海孔子书院招聘信息:

四海孔子书院,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梦想开始的地方!欢迎您的加入!


四海孔子书院

读圣贤书丨立君子品丨做有德人


访学、招生、招聘咨询电话

马老师:17710966551(微信同步)

曲老师:18910060352

冯老师:13910709427


上班时间:

周一至周四

上午  9:00-11:30

下午14:00-17:3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

白家疃村四海孔子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